此为 Yiyang 文字颜色。
此为陆屿文字颜色。
备注、行内讨论会直接以评论形式添加。
时间:2022 年三月
Yiyang 是第一个主动发邮件说希望参加「月月月谈」的人,同时也是自说自话 Weekly Review 的读者。在来信中,Yiyang 说:
我总是很好奇每个人做不同人生选择的原因,但往往和同学谈论这种话题总会避重就轻地胡乱带过,亦或者都是当作玩笑,没人愿意详谈。对我个人而言,我也更喜欢和不认识的陌生人讨论这种话题。
我了解了一部分选择本科到海外读的朋友,有些人很有想法,比如 James Wei,看他的博客感慨「自己十八岁的时候在想什么」。所以想了解你是如何做出出国读本科的选择,以及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的呢?
最开始订阅时十分疑惑,因为觉得 Blog 的形式更符合“自说自话”的感觉(Newsletter 更主动,因为会送到邮箱)。之前觉得我写博客时有种”想要分享但是又不好意思分享“的犹豫,你会有这种感觉吗?
是的,如果是字面「自说自话」的话,也许博客,甚至是日记会是更好的形式。不过人多少会有些想要被关注的想法吧,当时也是因为自己开始订阅 newsletter,所以也想试试。同时在我的关于这封 newsletter 中我也说了好几点:
刚好今天在一篇博文中看到这么一段话:
最近几年经历了各维度各行业一波又一波的草台班子,给我的直接影响是对他人的要求越来越低了,同时对自己的要求在逐渐升高。感觉到自己性格在变得温和,攻击性降低,但做事方式转向粗暴直接,放弃对他人的幻想和不现实期待,告诉自己成年人只能被筛选,不能被改变。现在评价新认识的朋友或寻找合作伙伴,标准精简了当到一条「你有过什么个人作品」?
个人作品是独特的、专有的产出,与工作产出不一样,它被你创造因你而存在没有你就不会存在,文字、播客、视频、图片、音乐、代码、实物,或者一种价值观影响力都算,在这个生产工具爆炸的年代门槛并不高,但就是许多个看起来没什么门槛的事情,导致个体之间的天差地别。一个有完整个人作品的人,不管作品质量如何,与一个从未尝试过创造的人,完全不在同个世界。创造者经历过的孤独、误解和挣扎只有同类才会理解,嗅探这样的味道寻找这样的同类,就是在寻找最大概率会尊重自己作品、一起扛住寂寞的人。
似乎你的月月月谈中大多也不是和现实朋友的对话。我的体验下,似乎”有深度“的谈话反而和陌生人更能进行,而面对(几年的)同学/同事,也只是潦草带过。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?在月月月谈的聊天对象中是否也有体现?
我和之前的一些老朋友聊过,不过是在电话里进行的。现在的话身边的一些朋友其实也深入聊过,不过发生的场所基本上是:玩到深夜的朋友聚会、长途开车时。
和陌生人能够聊也许是因为本身就是奔着主题去的,而平时和朋友之间都是闲谈,没有划定大纲,所以也比较难进行比较深度的谈话。